close

  □本報記者 常雄飛/文 衡昌輝/圖
  “我們計划去美姑和金陽,培訓班預計下周開課,時間為20天左右。”1月9日,涼山州賈佳彞族傳統服飾生產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巴子則告訴記者,她籌備的彞繡培訓班即將開課。
  在藏羌彞文化產業走廊規划出爐的大背景下,作為走廊核心區的涼山,將圍繞彞族漆器、彞族服飾、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等地方特色傳統文化,大力發展文化旅游、創意設計等產業。去涼山的游客將體會到更多的民族文化味道。
  民族手工藝轉型
  彞族服飾產業是涼山特色文化產業之一,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,被譽為“穿在身上的歷史”。隨著涼山州旅游的高速發展和藏羌彞文化產業走廊正式啟動,賈巴子則也意識到彞族服飾不能單向發展。“靠枕、化妝包、手機鏈、雨傘、錢包……這些大家生活中用得上的物品,我們都在進行創新製造。”在賈巴子則公司的帶動下,附近兩條街上一共聚集了近300家彞族服飾企業。
  和彞族服飾一樣,國家級非遺項目彞族漆器工藝也開始向旅游市場靠攏。據喜德縣犇馳彞族漆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軍介紹,2014年公司開始轉型,從禮品市場轉型主攻文化旅游產品市場。旅游產品更註意實用性,攜帶方便。為此,曾軍還請了喜德縣兩位傳承人在車間負責設計、傳授和質量把關。“我們接下來會把銷路鋪開。”曾軍告訴記者,藏羌彞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將豐富涼山的文化旅游內容,希望轉型後的彞族漆器更好賣。
  旅游勝地升級
  除了“穿在身上的歷史”和“能帶走的”彞族非遺產品,帶不走的景區也因為特色文化加分不少。
  瀘沽湖景區被很多自駕游愛好者視為必到之地。只賞風景顯然不夠,去年摩梭博物館開館之後,摩梭文化從各種傳說變成了系統的呈現,讓游客賞景之後再慢慢品味民族文化的魅力。
  摩梭博物館位於摩梭土司府遺址旁,背靠青山,面臨瀘沽湖草海,分為序廳、摩梭民俗展廳、專題展廳。目前,摩梭博物館共有文物1000餘件,其中80%來自社會徵集。摩梭博物館常務副館長何廷軍告訴記者,這裡還有在鹽源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銅鼓等。
  此外,鹽源縣還在籌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,以保護摩梭舞蹈、民歌等眾多非遺項目。記者從鹽源縣文化影視新聞出版局獲悉,按照規劃,瀘沽湖畔5個村落都將修建傳習所,用於保護傳承摩梭文化,也讓對摩梭文化感興趣的游客體驗到民族風情。
  (原標題:“走廊”效應下涼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b80vbzic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